国家公园智能生态监测平台说明书
系统名称:生态守护者 – 国家公园全域感知监测平台
系统定位:融合AI识别、物联感知与移动巡护的智慧保护系统
核心价值:提升生态威胁识别效率80%,降低人力巡检成本60%,实现保护决策科学化
一、核心功能模块
1. 智能识别预警中枢
多维度AI识别矩阵:
graph TB
A[林火识别] -->|热成像+烟雾分析| B[10秒内告警]
C[动物监测] -->|红外相机+鸣声识别| D[物种自动统计]
E[人流监控] -->|人脸识别+密度热力图| F[承载量超限预警]
- 核心能力:
- 林火识别准确率≥95%(误报率<3%)
- 珍稀物种声纹库(覆盖200+重点保护动物)
- 游客行为分析(非法闯入区域实时追踪)
2. 全域巡护管理系统
线上线下双模巡护:
巡护模式 | 功能亮点 | 适用场景 |
---|---|---|
在线巡护 | 实时轨迹绘制+事件图文上报 | 常规巡查/团队协作 |
离线巡护 | 无网络环境数据缓存+自动同步 | 深山/峡谷等信号盲区 |
巡护规划 | 智能路线推荐(避开陡坡/危险区域) | 新巡护员快速适应 |
事件闭环 | 事件编辑→任务派发→整改验收全流程 | 盗伐/盗猎事件处置 |
3. 生态监测中心
三维生态数据看板:
- 空间维度:
- 物种分布热力图(关联栖息地变化)
- 植被覆盖变化趋势(NDVI指数动态分析)
- 时间维度:
- 十年期生态对比报告(水土/生物多样性)
- 事件维度:
- 重大生态事件时空回溯(山火/洪水影响评估)
4. 应急指挥体系
分级响应机制:
- 预警发现:
- 系统自动推送预警通知(APP/短信/大屏弹窗)
- 态势研判:
- 调取周边监控+历史相似事件分析
- 资源调度:
- 自动匹配最近巡护队(显示装备/人员状态)
- 处置跟踪:
- 现场视频回传+处置进度实时更新
二、技术架构亮点
1. 端-边-云协同架构
边缘层:
├─ 红外相机(AI芯片嵌入式识别)
├─ 声学传感器(鸟类鸣声本地分析)
└─ 气象站(微气候实时采集)
↓
5G专网传输
↓
云端中枢:
├─ 林火扩散模拟引擎
├─ 种群动态模型
└─ 游客行为预测算法
2. 轻量化移动应用
巡护APP核心能力:
- 离线地图加载(预下载卫星影像+地形图)
- 一键紧急求救(自动发送坐标+现场环境照片)
- 知识库随身查(毒蛇识别/急救指南/法规库)
3. 生态数字孪生
公园虚拟映射体:
- 高精度三维地形重建
- 实时数据动态投射:
- 动物迁徙路径
- 火险蔓延模拟
- 游客分布热力
- 保护措施预演:
- 生态廊道建设效果仿真
- 人为活动限流方案推演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场景1:金丝猴保护专项
- 声纹识别猴群位置 → 2. 自动触发红外相机抓拍 → 3. 种群数量AI统计 → 4. 生成栖息地健康报告
场景2:森林火险防控
- 热成像发现火点 → 系统计算蔓延速度 → 调度无人机确认 → 规划救援路径 → 疏散游客广播
场景3:生态旅游管理
- 游客超限预警 → 2. 自动关闭预约入口 → 3. 电子围栏引导分流 → 4. 违规穿越人脸识别追溯
四、系统价值
传统痛点 | 本平台解决方案 | 效益提升 |
---|---|---|
盗猎盗伐发现滞后 | 红外相机AI识别+异常行为分析 | 违法行为发现率↑300% |
生态数据碎片化 | 多源数据融合+时空关联分析 | 保护决策科学性↑90% |
巡护效率低下 | 智能路线规划+离线事件上报 | 巡护覆盖面积↑150% |
灾害响应缓慢 | 自动预警+资源一键调度 | 应急响应时间↓70% |
系统说明
- 部署模式:
- 混合云架构(敏感数据本地化+AI计算云端化)
- 符合《国家公园数据安全规范》
- 硬件生态:
设备类型 技术参数 智能红外相机 0.05Lux低照度/10km夜视距离 声学监测仪 500米有效半径/雨雪环境正常工作 巡护终端 IP68防护/ -30℃~70℃工作温度 - 扩展能力:
- 对接林业局“智慧林草”平台
- 支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协议
系统版本:V4.0 | 适用对象:国家公园管理局/自然保护区/森林公园
注:本平台已应用于三江源、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旗舰项目,获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认证。